眼瞅著梅雨天氣過去,伏天來了,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長沙鎮四橋村的李霞盤算,該去村民葛平根家幫他把棉被曬一曬,換洗一下床單。
李霞是四橋村“暖陽洗衣房”的志愿者,“上崗”近3年,暖陽洗衣房免費為村里獨居老人、貧困老人等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免費的浣洗服務。
走進暖陽洗衣房,洗衣液的清香撲面而來。這間洗衣房面積不大,但干凈清爽,2臺洗衣機、1臺烘干機、1臺縫紉機、1張辦公桌、2個自制置物架、8個洗衣籃就是全部家當。桌上放著兩本臺賬,一本記錄著全村約420名需要幫助的人員名單;另一本記錄著從2023年以來接受洗衣服務的人員名單,記者數了數一共滿滿18頁。
洗衣房負責人張陳莉告訴記者,四橋村戶籍人口4000多人,常住人口僅有戶籍人口的一半,留村的大部分是老人。2020年退休的李霞和村里一幫志愿者幫助照顧獨居老人、高齡老人。
暖陽洗衣房的緣起,是李霞有一次去探望葛平根。3年前的一天,李霞發現葛平根棉襖臟兮兮的,積攢的污垢讓袖子都變得油亮亮的,“衣服臟了怎么不洗一洗?”“洗不動啊。”葛平根很不好意思地笑笑。
“對我們來說簡單的洗洗涮涮,對體弱的老年人來說,就是天大的難事。”李霞心下琢磨,貧困老人家里沒有洗衣機,床單、被套、棉衣泡水之后,別說體弱老人洗不動,她這個“小老人”手洗的話也要累得夠嗆。
幫村里老人建一個洗衣房!2022年,村里把閑置的小崗亭改造成最初的洗衣房,花3000多元買了一臺洗衣機和一臺烘干機,暖陽洗衣房就辦起來了。2023年,四橋村整合閑置辦公用房,投資不到5000元,在村部新建暖陽洗衣房的升級版。
四橋村黨總支書記徐海軍介紹,村里建立由“志愿者+網格員”的服務模式,常態化組織志愿者及網格員前往老人家里收取要洗的被褥、衣服,在洗衣房集中清洗、晾曬烘干,再送衣上門。“村里熱心人多,村民報名很積極,我們40多個小組就有40多個志愿者。”
“洗衣房解決了大問題。”葛平根感動地說,志愿者們十天半個月就會來看看他,洗洗曬曬,家里也干凈了許多。暖陽洗衣房開張三年來,他感覺生活得“有質量”了。
三年來,發生變化的不止是葛平根的生活,“暖陽洗衣房”也在一次一次的服務中,不斷提檔升級,張陳莉介紹,從志愿者手洗,到多點位機洗,如今看到的洗衣房已經是“3.0”版本了。
暖陽洗衣房越辦越紅火,服務人群從300人增加至400人。徐海軍算了一筆帳,辦洗衣房村里統共只花了1萬多元,洗衣液、消毒水等日常耗材也花不了幾個錢。這是花小錢解決了老人的大難題。前不久,暖陽洗衣房又添了一臺新家具,徐海軍從家中搬來一臺閑置的縫紉機,方便幫老人們縫縫補補,“業務”拓展了,老人心里更熨帖了。長沙鎮10個村(社區)都建起了“暖陽洗衣房”,服務人群進一步拓展至4000多人。
“料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說,志愿者上門來還陪我們聊聊天,說說話,我這心里太開心了。”四橋村張德娥說出了很多老人的心里話。進入夏天,很多輕薄的衣服她都會自己手洗干凈,但她還是每天都盼望著志愿者上門。“老伴去世一年多了,兒女也遠在北京,就圖他們上門來和我聊聊天。”
上門取、送衣物,給了志愿者們充分與老年人溝通交流的機會,也更能捕捉到老人最急迫的需求。就拿張德娥來說,獨居的她難免會有些頭疼腦熱,她的手機里存著志愿者們的電話,有什么需要電話就能得到幫助。
“給老人家洗衣服、送藥、檢查水、電、氣,他們幾乎是全包了。”張德娥的女兒喻小燕介紹,自己在北京照顧年幼的孫子,以前記掛著留在村里的老母親,每個月都要回家一趟,現在有了志愿者,“有他們在,我放心!”
“我希望通過我的服務,幫助更多的老人。”李霞今年61歲,通過志愿服務,她看到了自己的幸福晚年。
本報記者 嚴磊 通訊員 王軍 朱嘉誠
“暖陽洗衣房”志愿者們正在為村民晾曬剛洗完的被單。嚴磊 攝